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
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
识记
隋唐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
-
重振儒术和兼融佛道
领会
隋唐采取重振儒术、兼容佛道文教政策的背景
自汉代“独尊儒术”以来,儒学便成为官方指导思想,“学校学儒经、官吏皆儒生”。从魏晋到隋代,儒学地位逐渐下降,内部的众多师法、家法削弱了儒学的地位,外部又有玄学及佛教的冲击。道教在唐代占据极重要的地位,“以李氏出于老君,故崇道教”。至于佛教,在唐代的地位虽然下降了一些,但并未退出意识形态领域,唐太宗虽祟儒学,但亦不忘利用佛教。
重振儒术、兼容佛道文教政策的具体体现
重振儒术:
①(释奠周孔,定期祭祀)尊孔
a.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加封赠b.立孔子庙
②整理、统一儒经
a.太宗令孔颖达、颜师古等人撰《五经正义》作为教材b.唐文宗立“开成石经”
③提高儒士的地位
a.教师品秧大幅度提高b.教师政治待遇的提高
兼修佛道:
①唐玄宗时学校中特设崇玄学,专门研究道教经典
②科举中考试道教经典
③屡为老子荣加尊号,尊老子为玄元皇帝
④玄奘翻译佛经;太宗亲作《圣教序》;武则天自编《大云经》,请法藏为其讲经;唐宪宗迎佛骨。
⑤全国各地建立寺院
隋唐的教育行政与官学管理
识记
隋唐时期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
-
中央教育行政管理
礼部士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,教育职能是从政治法规上控制、引导和管理全国教育。唐代的礼部不仅是教育管理机构,同时也是科举管理机构,对教育和科举的关系起着协调作用。
国子寺隶属太常寺,专门管理学校教育事务,下辖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学、书学、算学;国子监独立的教育部门
-
地方教育行政制度
唐代管理地方的官员是各州的长史,负责地方生员选补事务
司功参军是具体负责管理州学的官员
司功佐是具体负责管理县学的官员
唐代的“六学二馆”
-
六学属国子监,长官称国子祭酒,其中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学是儒学,书学、算学、律学为专门学校。
-
二馆指弘文馆和崇文馆,弘文馆隶属门下省,崇文馆隶属东宫,二者皆属于贵族学校性质。
领会
唐代礼部的教育管理职能
-
贯彻落实文教政策,制定并执行教育政策法规
-
颁布官方教材,指导官、私学教育内容
-
对教育与科举实行综合管理
礼部根据政策法规管理教育与科举,使官私学学生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学习,完成学业后则通过科举报考相应的科目,从而完成既定的培养计划和取士计划 。
-
指导有关事务机构的工作,如太常寺的礼乐、光禄寺的祭祀、国子监的学校教育等
唐代官学的课程管理
-
教学内容:儒经
-
教材:《五经正义》
唐代官学的学生管理
-
学业方面:淘汰与留级制度
-
品行方面:制裁与解退制度
唐代官学的考试制度
-
各级学校的考试有旬试、岁试、和毕业试三种
旬试属考查测验性质,于旬假前一日进行
岁试要考核学生一年的学习情况
毕业试也就是科举资格试,毕业试是一次模拟科举考试的考前练习,它是学生取得参加科举资格的毕业考试
-
医学考试与其他学校不同,分月试、季试和岁试
应用
唐代官学管理的特点及经验
特点:
-
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备的学制体系
-
官学系统的封建等级性鲜明
-
学校与科举的关系极为密切
-
普通学校与专门学校兼顾
-
管理制度日趋健全
经验:
科举考试管理制度的确立
识记
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
-
进士科的创立
科举考生的来源及名称
-
“生徒”,是各类官学的学生。
-
“乡贡”,是“生徒”以外的志愿报考的读书人,也就是私学的学生和州县自学的士人。
科举报考的程序
每年仲冬(农历十一月),中央官学和州县学把通过考试合格的“生徒”名单呈送尚书省。“乡贡”则由本人带自己的身份材料、履历证书向所在州县报名,也得逐级考试。无论“生徒”或“乡贡”送至尚书省报到后,均需填写姓名、履历(三代)及具保结(担保人),无担保人则不可报名。户部审查后,再将名册送至礼部,由礼部定期命题考试,称为“省试”,起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,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。省试一般在春季三四月举行。
科举考试的科目设置、内容和方法
①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区别。唐代科举常科有秀才、明经、进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等科。秀才科注重博学才高。唐以此科最高,考选较严,每年所取不过一二人,很难考取。太宗贞观后,此科名存实亡。明法、明字、明算科选数量少,因此学子们热衷于明经、进士科。
②进士科在唐代各科中最受重视,学子们竞相趋向此科。及第者往往受到重用,有许多人位居宰相,因此竞争相当激烈,考取很难。
③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,《五经正义》是科考的标准,其考试方法是帖经、墨义、对策、诗赋四种。
领会
科举制产生的原因
-
政治原因:为了打击士族地主势力,满足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愿望,加强中央集权
-
教育方面的原因:九品中正制影响了知识分子学习的积极性,造成公卿不学无术,学校废弛无常的状况
-
科举取士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试卷,轻门第,重才学,任人唯贤
-
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,有一定的经济基础。纸笔的大量生产、印刷术与造纸术的普及、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也为科举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。
科举制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
正面:
-
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了起来,把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于中央,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愿望,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,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。
-
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、门第,而忽视知识才能之弊端,具有一定的客观性,故而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
-
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
反面:
-
由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备,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
-
科举是士子们醉心于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的美梦之中
-
科举本身存在着不少弊端,如托关系、通关节等败坏了教育和社会的风气,压抑了许多人才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