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底洞里的一颗鸡蛋

  • 首页
  • 关于
  • 学习
  • 实践
  • 生活啊
一个空间
  1. 首页
  2. 学习
  3. 中外教育管理史
  4. 正文

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

2021年12月31日 200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

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

识记


秦代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

①书同文:以小篆为统一的文字标准。
②行同伦:(统一道德规范)
③设三老以掌教化
④禁止私学,焚书坑儒
⑤以法为教、以吏为师。

统一文字:“书同文字”→小篆《仓颉篇》→隶书→文化教育贡献
严禁私学 目的:中央集权 焚书坑儒
吏师制度:以法为教,以吏为师→顺民→教育发展倒退

汉初黄老政治对文教政策的影响

①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。汉初较为宽松的文化政策使知识分子群体及文化活动再度兴盛,有百家争鸣之遗风。儒家学派得以发展起来,为汉武帝时儒学独尊莫定了基础。
②允许开办私学,促进儒家私学的恢复和传播。
③废除挟书令,为汉初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撤除了人为的障碍。

领会


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内容

1.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
2.兴太学以养士,行教化美习俗
3.重视选举,选贤任能

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

首先体现在教育作为治国之本的地位确立,其次独尊儒术后儒家五经占据了博士官学的全部位置,压倒其他一切学科,成为主体教学内容。

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大发展,而且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。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应用


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给后人的启示

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,在本质上与秦始皇是一致的,都是要统一思想,巩固专制统治。但是,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却大不相同:秦始皇采取的是极端残暴的高压政策;汉武帝则以疏导、劝诱为主,一方面积极的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,另一方面,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。这表明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代残酷压制、以法代教的教训,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。

汉代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

识记


汉代学校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

汉代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两大类。官学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。中央官学是朝廷办的,有太学、宫邸学、鸿都门学;地方官学是地方政府办的学、校、庠、序。私学有教育程度较高的经馆和教育程度较低的书馆等。
汉代的官学和私学并举的学校系统,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格局。

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

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,博士一直是太常的属官,太学博士的选任,以及太学生的选送、考试推荐任用都归太常管辖,此外皇帝也经常去往太学视察,或直接为太学征召博士,太常还通过审定地方选送的太学生和察举等环节,对地方官学和私学行使行政管理权。

汉代中央官学的名称和性质

太学:是官办的最高学府;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正规大学
宫邸学:贵胄学校;以宫人为教育对象
鸿都门学:代表宦官利益;学习内容是诗赋书画;世界上最早的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

领会


汉代太学的教师管理特点

汉代太学的教师就是博士,汉武帝独尊儒术后,博士的职位遂逐渐被儒家五经学者所独占。设立太学后,博士又有了掌教弟子的职能。但汉代博士仍是朝廷最主要的学术官员,其职掌是相当广泛的。博士职能主要有议政、制礼、藏书、教授、试策、出使(巡视)6项,体现了博士从事的几个主要方面的职务。

汉代太学的教师称【博士】,其主要职责是“掌教弟子”,以教学为主。但“国有疑事。掌承问对”,即政府遇到疑难问题,博士要提供咨询意见,博士要参加朝廷的政治、学术讨论。此外博士还要承担巡视地方政教的工作。

汉代在博士之上设有首席长官,西汉时博士首席称仆射,东汉时改称祭酒。祭酒由太常“差选”,由“聪明威重”的博士担任。

汉代太学素有“严于择师”的传统。西汉的博士多由学术名流充当,采用征拜或举荐的方式选拔;东汉的博士要经过考试,还要写“保举状”。其对博士的要求更为严格,被保举的博士必须德才兼备,身体健康,有丰富的教学经验。后来东汉皇帝颁发的语书又规定博士的年龄限制,规定博士之选,年龄须在50岁以上。但此项规定并非一成不变,对学行卓著者,可有变通。经过严格的递选,在汉代太学执教的博士不乏鸿师硕儒。由他们执教太学对提高太学的学术水平、教学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。汉代学者杨雄在《法言?学行》篇里把“模”与“范”二字联为一词,主张教师应当是世人的模范,提出“师者,人之模范也”的光辉命题,成为汉代太学“严于择师”传统形成的理论依据,对后代教育事业的发展,尤其是教师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汉代太学还形成了尊师的传统,太学博士享有较高的政治、经济待遇,博士地位很高,属于“高官厚禄”之爵。太学还建有“博士舍”供博士居住,朝廷还为他们特别制作衣冠。朝廷又经常赏给博士酒肉“劳赐”,表示尊师重道。加之汉代太学博士负有参政、议政、奉使、巡行等职责,使得汉代太学博士因政治地位高、生活待遇优厚而成为受人仰慕的职位。这些都是教师管理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。

汉代太学的考试制度的特点

考试制度:建立定期的考试制度,一岁一试,称为“设科射策”。
考试形式:射策
设科射策,汉代太学的考试方法。相当今之抽签考试。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策,据问题的大小,分为甲科和乙科。将简策并列排放,覆盖试题。考生随意择取其中一策,解答策中所书的问题。
作用:①通过考试发现人才,选拔人才,充实官更队伍;②督促学生学习儒家经典,补救教师少,学生多带来的教育管理上的某些缺点和不足。

设科射策:①科:等级
②射:用射箭过程比喻答题过程 ③策:试题

汉武帝开创太学时,规定太学每年考试一次,称谓“岁试”。东汉改为每两年考试一次。
汉代太学考试方法有以下几种:
1.【射策】:是汉代太学常用的一种考试方法,始创于武帝之时。由主考官根据儒经内容提出若干问题,按照难易的程度将其分成甲乙两等,书写在帛或纸上,然后密封起来,由应试者任意抽出其中一、二种题来解答
2.【策试】:东汉时期采用的方法。所谓“策试”就是教师事先按照师法家法章句分科出好50个题目,学生凡是回答得多且好者被评为“上第”,“五经各取上第六人”,张榜公布,作为政府录用官员的依据。
3.【口试】。随着太学的发展,太学规模的扩大,太学的考试制度也不断改进。汉代这种通过考试选拔官更的方式是可取的,它对陪唐科举制的诞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。

汉代地方官学的职能及其管理的特点

职能:
①传授儒家经典,培养郡国属吏,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优秀学生。
②推行地方教化。

管理特点:汉代地方官学一般学、校置经师一人,庠、序置孝经一人,负责地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。

汉代私学的类型及其管理特点

①类型:初级程度的蒙学、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。
②名称:蒙学私学的名称“书馆”“乡塾”。研习专经的私学的名称“经馆”“经舍”“精庐”。
③特点:蒙学有较合适的教材,乡孰主要教学《孝经》和《论语》,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巩固书馆的识字成果,同时为专经研习作准备,并让学童学会做人。高级程度的研习专经的私学采用“此相授受”的教学方法,大大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。

教材:蒙学私学的教材《急就篇》、识字课本《苍颉篇》《爰历》《博学》。研习专经的私学的教材《五经》

应用


汉代太学的管理经验及教训

两汉太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有许多新的创造,主要有以下三点:
一是大班上课。经师讲学是汉代太学的主要教学形式。经师讲学有专门的讲堂。汉代太学师生比例相差悬殊,始初是几个博士教几十、几百个学生,后来太学发展,太学博士仅有十几人,最多时也只有30人,学生却多至儿千人,高峰时达3万人。在这种情况下,不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,据说洛阳太学的内外讲堂“长十丈,广三丈”,能同时容纳数百名学生听课。
二是弟子相传。太学较兴盛时,仅靠大班上课很难满足学生求学的要求,于是采取弟子相传,即高材生、老学生教低材生、新学生的教学形式,以弥补教师短缺、教学效率不高之不足。
三是集会辩难。集会辩难是汉代太学经学教育的重要方式方法,它有时在学校内部进行,有时由统治者提倡在某个名胜之地,或在朝廷中进行。

汉代太学在重视博士讲学的同时,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学。太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自学。太学允许学生自由研讨学问和向社会名流学者就教。提倡自学、允许自由研讨,使汉代太学造就了一大批学识渊博、思路开阔、研究能力强的高材生。
汉代太学提倡自学、鼓励自由研讨的教学方法,对于改革我们当今的高等教育,培养学识渊博,具有研究能力的创造性人才,仍有启发意义。
局限:太学教学中排除异己学说,束缚了思想发展

董仲舒文教政策意义:①确定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,要重教兴学
②促进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,教育为中央集权服务,推动祖国统一
③结束了百家争鸣,实现了私学的统一,教育的儒学化
太学意义:(1)太学是第一所完备规划,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
(2)用教育强化官方意识形态,始于太学
(3)太学生反抗宦官是学生运动史第一页

汉代的宏观教育管理措施

识记


察举制度的含义

察举制是汉代采用最多,最经常化、制度化的选士制度。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,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。它既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,又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。

选士制度是察举制。
①察举制制度化标志是汉武帝设孝廉一科
②科目最主要是孝廉,培养学生贤良方正;此外还有明经,指对经学的见解;茂才,特殊才能
③方式是举荐和考试的形式
④取士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;儒学受到优待,开创儒学取士之面

察举的主要科目及其标准

1、察举制度的主要科目,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,称作常科,一般是每年由州郡长官按规定的名额、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。通常包括孝廉、秀才两科;另一为特举,包括孝廉科(良好的表现,闻名于世)、茂才科(选拔奇才异能之士)、特科(直言极谏之士,广开言路,匡正过失)

2、察举的方式,西汉:察举为主;东汉:察举与考试相结合

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

①统一经学标准。西汉甘露三年(前51年)汉宣帝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;东汉建初四年(79年)汉章帝主持召开著名的白虎观会议。撰成《白虎通》一书。经学有了同意的标准,官学和私学也有了规范的教学内容 。具有法典效力。
②刊刻石经。汉灵帝准奏,蔡邕便令人将自己手书的经文刻于石碑,立于太学门外。这就是熹平石碑。熹平石碑,为学校及自学者提供了标准、规范教科书。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,最初是封建国家加强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,后来则成为国家重视教育、独尊儒术的象征。
③规定严守师法、家法。所谓“师法”,即弟子传经时,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,不能有一字出入。这样,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,即形成家法。

领会


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

①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,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。
②统一了教育的目标。
③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察举制以《五经》为教材。

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
标签: 中外教育管理史 笔记
最后更新:2021年12月31日

bymy1019

平平无奇一颗鸡蛋

点赞
< 上一篇
下一篇 >

文章评论

取消回复

COPYRIGHT © 2021 yy1019.top. ALL RIGHTS RESERVED.

THEME KRATOS MADE BY VTROIS

冀ICP备2021028961号-1

冀公网安备 13068102000185号